一、竞赛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习贯彻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五子联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新征程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贡献青春力量。根据组委会决定,“青创北京”2023 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 3 月至 5月在北京高校(含社会力量创办的高等院校)中开展,现就有关事项预通知如下。
二、赛事结构。
本届竞赛对标“挑战杯”国赛相关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和发展需要打造“一杯五赛”新赛制:设置一个“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设立“青学二十大”红色专项赛、“青聚奇思”黑科技专项赛、“青智攻坚”创新赋能专项赛、“青振京 郊”乡村振兴专项赛和“青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赛。
三、赛事安排。
(一)、赛道一。
1.主体赛作品类别 :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分为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 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 5 个组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 本、专科生。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分为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 5 个组别。
(3)科技发明制作:分为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 命科学、能源化工 5 个组别。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 大的作品;B 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 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2.主体赛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参赛作品须严格按照《“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章程》(附件 1)要求进行申报,每校推荐不多于 15 个 项目参加市赛。
(1)凡在 2023 年 6 月 1 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 育的各类高等院校的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 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 2023 年 6 月 1 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前两年可以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分别对应本、硕申报, 后续则不可申报。
(2)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 2023 年 6 月 1 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 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 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学校方面对参赛项目进行首轮资格自查,并向组委会提交自查报告书,确保参赛项目符合“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的要求。竞赛组委会对参赛项目进行资格复审,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或严重违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 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的作品,从该参赛学校总分中扣除 相当于三等奖分值的双倍分数,同时取消该校参评集体奖项资格。
(4)各校选送参加“挑战杯”竞赛主赛事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15件。每类作品应有适当比例。每人限报 1 件作品,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 1/2。如学校只招收研究生的, 不受作品比例限制。专项赛作品数另外单独计算。
(5)其余参赛细则,请查阅《“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二)、赛道二。
专项赛安排
竞赛立足国赛要求和北京功能定位,依托“青创北京”工作品牌,设置 5 个专项赛,分别为:
1.“青学二十大”红色专项赛
组织大学生团员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引导青年归家看变化、故地看新颜、下乡看振兴、一线看发展,鼓励形成心得体会、调研报告、视频作品等实践成果,通过多种线上线下形式转化为红色教材。竞赛通知见附件 5。
2.“青聚奇思”黑科技专项赛
征集对现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颠覆性和超越性,改变人们生 产生活方式,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或应用前景)的实 物或者技术;以及灵活创新运用学习接触到的科学知识,体现了 严谨开放的科学思维,能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小”问题,具 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实物或者技术。竞赛通知见附件 6。
3.“青智攻坚”创新赋能专项赛
引入“揭榜挂帅”机制,聚焦具备攻关条件的关键科学技术 和首都企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突出首都战略支柱产业和新兴未来产业,以“产学研” 融合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出榜,学生团 队根据需求提供发明制作或解决方案。竞赛通知见附件 7。
4.“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
引入“揭榜挂帅”机制,注重北京“三农”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及乡村振兴发展问题,依托专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科技和实践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农村好风貌、促进农民新增收。由各区相关涉农单位出榜,学生团队根据乡镇、农村具体情况提供调 查报告、发明制作或解决方案。竞赛通知见附件 8。
5.“青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赛
引入“揭榜挂帅”机制,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主题,把握党建引领、机制创新、科技赋能的方法,从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多个角度研究地方协商民主、综合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由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出榜,学生团队提供相应的调查报告或解决方案。竞赛通知见附件9。
四、大赛奖励。
竞赛设特、一、二、三等奖,奖项比例分别为 5%、10%、20%、 55%。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两个学历 层次作者的获奖作品数与入围评审作品比例基本一致。专项赛道独立评审,作品参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等次设置相应奖项,获得“揭榜挂帅”机制专项赛特等奖的团队原则上需决出 1 个“擂主”。竞赛设立团体奖项,分为团体总分奖和优秀组织奖,团体总分奖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 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获得“首都挑战杯”,第二至第二十名的学校获得“首都优胜杯”,优秀组织奖 将综合校赛组织情况、市赛获奖情况对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高校进行表彰。
奖项计分方法如下:主体赛特等奖作品每件计 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青智攻坚”创新赋能专项赛中的部分优秀选题成绩计入团体总分,“擂主”作品每件计25分,特等奖作品(不含“擂 主”作品)每件计2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15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1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5分,同一学校最多取获奖等次最高的3件创新赋能专项赛作品计入总分。
五、赛程安排。
(一)组织动员阶段2023年2月至3月,各高校成立相关的竞赛组织机构,按照 《“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竞赛组织实施计划,广泛宣传“挑战杯”竞赛,动员学生积极筹备参赛作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指导。
(二)校内遴选和作品申报阶段2023年3月 28日前,各高校开展校内遴选,按照竞赛组委会下发的各高校参赛作品数额,完成本校作品的选拔、资格审查、推荐参赛及材料报送等工作。各高校必须于申报前将作品名称、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在学校官方网站主页上进行不少于5天的公示,并将公示截图随作品一同报送。
(三)资格审核和网络评审阶段2023年4月上旬,竞赛组织委员会进行资格审核,组织专家学者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网络评审,评选出入围答辩展示阶段的作品名单及作品数量。
(四)答辩展示阶段2023年5月上旬,竞赛组织委员会将组织答辩展示,专家评审委员会评选出特、一、二等奖。具体时间和要求另行通知。
(五)总结表彰阶段2023年5月下旬,依据工作情况和评审结果,开展总结表彰和成果宣传工作,组织系列双创教育活动。同时,做好第十八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申报、组团参赛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