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学生工作

团学工作

银滩湿地探生态治理,黄河之滨观绿色发展——生命学院2025甘肃兰州生态科考实践行系列报道二

编辑:陈曼   审核:常非   发布日期:2025-09-01

前言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风雨兼程,铭刻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诗。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早已化作精神灯塔,照亮新时代前行的方向。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北理工青年肩负时代使命,以脚步致敬信仰、以实践传承精神,用实际行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生命学院面向全校师生发起生态科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触摸中国脉搏,在调研中读懂时代命题,用青春智慧投身美丽中国建设。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孕育了华夏文明,也塑造了无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产。马滩湿地公园,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则承载着黄河桥梁建设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今天,我们将走进这两处极具代表性的地点,探寻黄河的生态奥秘与文化脉络。

一、科考地介绍

马滩湿地公园

马滩湿地公园马滩湿地公园位于黄河之滨,是一处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这里水系发达,植被丰富,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马滩湿地公园不仅为黄河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成为了城市中的一片生态绿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

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

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以黄河桥梁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它见证了黄河桥梁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辉煌成就。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桥梁模型以及与桥梁建设相关的工具和文献,生动地再现了不同时期黄河桥梁的建设场景和技术特点。从古老的浮桥到现代的大型公路铁路桥,这些桥梁不仅是跨越黄河的交通要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黄河文化与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行动纪实

上午,我们来到马滩湿地公园,开启对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探索之旅。踏入湿地公园,眼前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们沿着湿地步道前行,仔细观察湿地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同时,我们还采集了湿地水样和土壤样本,利用专业仪器进行现场检测,分析湿地水质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以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此外,我们还与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湿地的保护措施、生态修复工程以及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深了对黄河湿地生态重要性的认识。





下午,我们一行人前往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探寻黄河桥梁的历史与文化。在博物馆内,大家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从古老的羊皮筏子、木桥,到近代的铁索桥、钢桥,再到现代的大型公路铁路桥,一座座桥梁的模型和图片展现在眼前,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桥梁的发展脉络。





三、 总结与感悟

今天,我们走进马滩湿地公园和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从自然生态到人文历史,全方位地探寻黄河的奥秘与魅力。在马滩湿地公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通过实地考察和样本检测,积累了宝贵的数据,为黄河湿地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我们深入了解了黄河桥梁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深刻认识到桥梁建设不仅是工程技术的体现,更是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以其博大的胸怀滋养着中华大地,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将继续沿着黄河前行,用青春和汗水守护黄河安澜,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END

团队成员 | 杜晴 苏思齐 叶得蓉

文案 | 叶得蓉

排版 | 叶得蓉

摄影 | 苏思齐

指导老师 | 郭惠芝 赵东旭 陈曼

审核 | 常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