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绿水青山 红色方山”生态科考团,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思想引领,以党建带动社会实践为行动指南,以北理工定点帮扶对象山西省方山县为践行目的地,开展具有结合专业知识的品牌社会实践项目。
7月29日,实践小队在孙剑老师的带领下,怀揣着探索与求知的热忱,踏上了庞泉沟区域的科考实践之旅。从苏家湾的土壤气息到八道沟的潺潺流水,我们用脚步丈量自然,用科学仪器解读生态密码,更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
1.科考地简介:
聚焦庞泉沟的生态窗口
本次实践活动聚焦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区域。这里植被丰茂,溪流纵横,是研究华北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窗口。实践小队重点考察了苏家湾和八道沟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
苏家湾:森林茂盛,野生资源丰富,牧草覆盖率达95%以上,是观察土壤发育、植被群落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
八道沟:以壮观的原始森林、幽深的高山峡谷吸引着无数游客,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是研究水质、水生生物及小流域生态的关键点位。
2.行动纪实:
汗水与收获交织的探索日
29日上午,实践队伍成员们首次完成集结。在孙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明确了当日任务、安全事项,并领取了采样工具、检测仪器等装备,为深入科考做好充分准备。
苏家湾的“大地脉搏”
大家深入苏家湾,选取典型样点进行了规范的土壤样品采集。同时,对附近的水源进行了水样采集。采样结束后,队员们利用便携式设备,现场进行了初步的土壤理化性质(如pH值、湿度)和水质指标(如浊度)的测定,实时记录数据,感受环境因子的变化。孙老师沿途结合实地景象,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关生态系统等知识,并与同学讨论。让书本理论在山水间变得鲜活。
八道沟的“溪流探秘”
转战八道沟,实践更加深入。队员们首先在一处水流湍急、河道相对宽阔的河段进行了水样采集。随后,又深入探寻,在一条水量平缓、河道狭窄的小溪流处采集了对比水样。这让大家通过亲手操作和后续分析,能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水流速度、河道形态等水文特征差异对水质参数(如溶解氧、浊度、可能的污染物扩散等)产生的显著影响。
绿色足迹,随手公益
科考途中,队员们始终不忘环保责任。在采样点及行进路线沿途,大家主动捡拾散落的垃圾(塑料瓶、包装袋等),用实际行动守护这片绿水青山,将“无痕山林”的理念融入实践全程。孙老师全程悉心指导,不仅解答技术难题,更在采样方法、安全规范、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给予了宝贵的现场教学。
3.实践总结:知行合一,收获成长
半日的庞泉沟科考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采样与检测,更是一次生动的“行走课堂”。
从理论到实证,深化科研认知
亲手操作土壤与水样采集、进行现场指标测定,是将课堂与文献中的生态学、环境科学理论置于真实、复杂的野外环境进行检验的关键一步。
在苏家湾分析土壤-植被-微地形的关联,在八道沟对比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水质参数,我们深刻体会到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实战锻炼。我们亲身体验了科研工作的严谨性,提升了开展基础野外调查的能力。
洞察生态现实,强化学术责任
指尖触碰的土壤样本,采集的水样,以及沿途清理的人类活动痕迹,都是最直接的生态教材。它们无声地讲述着生态系统的韧性、脆弱性以及面临的压力。
这次实践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科学研究不仅关乎学术探索,更肩负着揭示问题、服务决策、守护生态安全的重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内化为我们作为未来科研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保护这方水土,是我们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共同起点。
实践现场
合影留念
结语
方山半日行,山水印初心。我们以脚步丈量庞泉沟的绿意,用科学守护生态之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北理工学子将专业知识融入方山热土,以科研实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这方水土,是我们青春的誓言,更是新征程上的担当。绿水青山,红色方山,我们步履不停!
—END—
团队成员 | 尹豪明 陈冉 邱洁 杨梦晓 王嘉敏
摄影 | 尹豪明 陈冉 邱洁 杨梦晓
排版 | 王嘉敏
指导老师 | 孙剑 郭惠芝 赵东旭 陈曼
审核 | 常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