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学生工作

团学工作

行走黄河生态岸,躬身科考实践路——生命学院2025河南郑州生态科考实践行系列报道三

编辑:陈曼   审核:常非   发布日期:2025-09-01

生命领航BIT 2025年07月16日 23:04 北京



行走黄河生态岸

躬身科考实践路

生命学院2025河南郑州

生态科考实践行系列报道三



前言

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科考团郑州之行进入第三日,考察视角从乡村原野转向城市核心。这一天,团队以 “精神铸魂”与“科技护绿”双轨并行——上午回溯峥嵘岁月,在红色地标中汲取信仰力量;下午直面城市生态挑战,用科学工具解码人水和谐之道。在赵东旭老师、张晋媛辅导员的引领下,科考团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使命追寻之旅。



寻访红色根脉

科考团首站抵达郑州二七纪念塔和二七纪念堂,这座矗立于城市中心的 “中国工人运动精神火炬” 。在庄严肃穆的展厅内,师生们通过珍贵文物、历史影像、沉浸式场景,深入了解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的壮烈历程,深刻体悟 “坚定信仰、不屈斗争、忠诚为民” 的二七精神内核和坚定信念、顾全大局、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大别山精神”。





1

二七纪念塔

巍峨耸立于郑州城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是一座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独特地标。这座高63米、共14层的并联式双塔,不仅是新中国最早的纪念性建筑之一,更是郑州乃至河南的精神象征。

塔身庄严肃穆,钟楼顶端整点奏响的《东方红》钟声,穿越时空,提醒着人们勿忘那段风雷激荡的工人运动史。塔内陈列着反映大罢工历史的浮雕、图片和文字,逐层而上,仿佛踏上一段追寻信仰与牺牲的阶梯。登临塔顶,俯瞰繁华都市,更能深刻体会“二七精神”——坚定信念、团结奋斗、勇于牺牲——如何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激励一代代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它是凝固的历史,更是照亮未来的灯塔。



2

二七纪念堂

毗邻二七纪念塔的二七纪念馆,是一座系统、全面展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光辉历史的专题纪念馆。其独特的“回”字型建筑结构,寓意着对革命历史的深切回望与精神传承。

当看到罢工工人血衣、林祥谦就义浮雕等震撼展陈,同学们无不为先烈们 “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的凛然气节所动容。这堂生动的 “沉浸式党史课”让科考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今日中国之发展成就与生态建设,离不开无数先辈的牺牲奉献。

二七精神告诉我们,信仰是行动的灯塔。作为生态科考者,我们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更需这份 为人民谋生态幸福的初心与担当。此次红色教育,为科考团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大家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后续生态实践。





解码城市生态

结束了上午对革命精神丰碑——二七纪念塔和二七纪念堂的深切感悟,带着“坚定信念、团结奋斗、勇于担当”的二七精神鼓舞,科考团当天下午走进了郑州的城市绿肺——人民公园,开启了生态环境实地采样工作。



水样采集:在公园内湖选取代表性点位,严格按照规范采集不同深度的水体样本,现场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如pH、溶解氧),为后续实验室分析水质健康奠定基础。



土样采集:在林地、草坪等不同功能区,使用土壤钻分层采集土壤样品,详细记录采样点生境信息。这些样本将用于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及潜在污染物,评估土壤活力与安全。





总结与感悟

郑州,一座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文明古都,历经红色革命的洗礼昂然崛起,革命先辈们留下的“二七精神”为后人的前行指明方向,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二七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它是扎根于千千万万中原儿女骨血中的血脉传承,它与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 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和“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任长霞精神”等共同构筑起河南人的“精神脊梁”。

精神之火不熄,科学探索不止。科考团将继续深入郑州生态治理一线,以红铸魂、以绿为笔 ,在知行合一中书写 “美丽中国” 建设的青春答卷。明日征程,精彩继续!





科考团成员感悟

文玉晨

今天科考团参观了二七纪念堂和纪念塔,在人民公园采集了水样和土样。我们深刻感受到郑州这座城市的厚重根基,那段工人用热血争取权益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它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发展来之不易。作为青年学子,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守护和建设我们的家园。

科考团成员感悟

施以琳

通过参观二七纪念馆和二七纪念堂,我明白了“二七精神”并非尘封的历史,其核心的忠诚、奋斗与担当,在新时代正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科考的严谨细致,是对“团结奋斗”的践行;守护生态的决心,是对“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当代续写。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双重使命:铭记红色根脉,传承不朽精神;手握科学利剑,护卫绿色家园。 让信仰之光指引方向,让科学之犁深耕希望,这便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先烈手中接过的、并决心奋力书写的答卷。



团队成员 | 李欣潼 施以琳 文玉晨 汪琪双 厉余行

排版 | 李欣潼

文案 | 施以琳

摄影 | 文玉晨

指导老师 | 郭惠芝 赵东旭 陈曼

审核 | 常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