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科考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矢志将所学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
解码城市绿廊新生
带着对郑州的热情,科考团奔赴郑州城市生态修复典范——东风渠生态文化公园 。这里曾是被诟病的 “龙须沟” ,如今蝶变为 水清岸绿的“城市会客厅” 。科考团在此开展了 多维度、高精度的生态采样与调研 ,目标直指城市面源污染评估与生态修复成效验证。
烈日灼灼,渠水潺潺。身着印有校徽的科考服的队员们,或俯身操作精密仪器,或跪地采集底泥样本,或专注记录植物参数。汗珠滴落在记录本上,化作一行行严谨的数据。东风渠的蜕变证明, 科技+生态 能让城市‘伤疤’重焕生机。我们采集的每份样本,都在为未来更美的郑州添砖加瓦。
在东风渠畔,我们化身城市生态医生 ,用科技利器诊断水脉、评估疗效。从氨氮总磷的波动,到底泥重金属的潜伏,再到生态护坡的生机,我们解码人水和谐密码,为郑州建设更高品质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北理工方案与青年智慧 。
实践总结
7月10日至14日,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科考实践团赴河南郑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调研走访,深入了解当地生态建设、企业发展与历史文化。
实践中,我们走进牧原集团,见证现代化养殖与生态环保的结合,直观感受企业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深入薛村调研,与村民交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了解乡村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联动模式;实地考察郑州市人民公园、东风渠生态文化公园,观察城市绿地建设与水体治理成果,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逻辑。
同时,我们参观河南博物院、二七纪念馆,在青铜器的纹路中触摸中原文明的厚重,在革命故事里感悟红色精神的传承。
此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整体。从企业到乡村,从城市到历史,每一环都承载着生态与文明的共生密码,也为我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提供了生动范例。
团队成员 | 李欣潼 施以琳 文玉晨 汪琪双 厉余行
排版 | 李欣潼
文案 | 施以琳
摄影 | 文玉晨
指导老师 | 郭惠芝 赵东旭 陈曼
审核 | 常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