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 团学工作

学生工作

团学工作

西行青海观生态,青年担当论发展

来源:    编辑:陈曼   审核:周连景   发布日期:2023-07-06

实践开始

跨越1636公里,经河北山西,作别中原,挺入内蒙古的草原与沙漠,略过黄河流经的宁夏甘肃。7月4日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青海省生态考察团抵达了被称作“高原明珠”的西宁。这里是“山宗水源”——青海省的省会,也是我们生态考察团的始发站。

指导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自然资源既是带动产业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富又是人类维护生态环境重要环节,了解地球历史的重点内容。对青海省的自然环境进行科考,就要调查好青海省的自然资源。所以,我们考察团的第一站就定在了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

宝藏青海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5500万年前,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碰撞促使青藏高原地壳抬升,形成了世界最高的高原。这座世界屋脊挡住了自西而来的洋流,迫使北上的洋流向东移动。促成了烟雨江南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深刻地改变了地理特征。这样的沧桑巨变也使得青藏高原拥有了丰富的化石资源,成为了研究地球历史的“跨度轴”。

但是,青藏高原大气清洁,空气稀薄,气温低辐射强这种气候特征决定了高原生态的脆弱和独特。同时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近50年来高原的积雪融化速度快的惊人,冰川出现加速褪缩的趋势。由于地壳活动频繁和冰川退缩,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风险产生的概率也在增大。解决以上严峻的问题,都是我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经之路。

       

山水林田湖草沙总方针

青海省包含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丰富的地理环境。

山:青海有万山之宗的美誉,北以祁连山脉与甘肃相连,南以唐古拉与西藏相连,昆仑山脉穿省而过。丰富的山脉使得青海省名山大川繁多,地理地貌多变雄奇,景观壮丽多样,造就了冰川、急流、峡谷,草甸等独特的自然风光。而巍峨之间,又为植被,野生动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了栖息地。

水:青海省也有着中华水塔的盛名,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汇两只水系,奔腾而下。黄河带着清澈的河水,从龙羊峡水电站到刘家峡水电站沿着落差,为青海人民带去了绿色的电力。澜沧江作为沟通东南亚的友谊河向南翻涌而去。

林:青海省有许多特色的高原树种。青海云杉是青海省的省树,一颗成熟的云杉可以储存近2.5吨的水量。一片青海云杉林就是一片地下水库。

田:青海省仅有海东区有大面积种植的土地,当地除育有小麦,燕麦,枸杞等作物外,还种植高原特色的青稞,培养出自己地区特色的辣椒品种。

湖:青海省特殊的高原的地貌造就了青海湖泊资源丰富。青海湖像兔子的眼睛一般坐落在青海省的东南部,作为中国五大湖之首,青海湖面积辽阔,水域清澈,高山环绕。茶卡盐湖有着广阔的盐田和独特的盐结构,阳光下的盐结晶照射出五彩斑斓的颜色,被称之为“天空之镜”。在可可西里,大小不一,数量繁多的湖泊星罗棋布地铺设在这片无人的秘境,滋养着这里的生命。故可可西里也有着千湖王国的称号。

草:青海草原高寒广袤,占到青海国土面积的近六成,是青海国土的构成主体。青海草原类型多样囊括了9种常见草原类型,乘载万千牛羊,是青海绿色畜牧产品的基地。

沙:沙漠虽然贫瘠,但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自然景观,在自然系统中也有其重要的生态位。

       

生物多样性调研

生物多样性:青海省生物资源丰富,地上的鼠兔,野驴、耗牛,山中的藏羚羊、雪豹,天空中的大雁,黑颈鹤,秃鹫,水中的裸鲤被制成栩栩如生的标本陈列在展馆的方寸之间,让人好像身临到碧蓝天空下的森林与草原。这些特色的物种构成了青海珍惜而脆弱的生态链。在过去,稞鲤由于过度捕捞而数量锐减,藏羚羊因偷猎而濒临灭绝。现在,人们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下保护这些物种的重要意义,稞鲤经过人工培育和禁捕种群数量大大回升,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巡逻队的庇护安稳增长,作为检测环保护程度的雪豹,近年来在青海的数量也不断增多。

       

矿产资源调研

矿产资源是青海宝贵的资源,展馆三层是矿物资源博物馆,天然的狗头金,在茶卡盐湖自然形成的巨大立方体水晶,包含稀有元素物质能发出荧光的莹石。矿物的历史足以窥见人类的历史,深绿色的铜矿映照着青铜时期的余晖,赤红色的铁矿是铁器时代的纪念碑,古人在夜明珠、玛瑙中窥见了财富的辉煌,现代人在其中发现了稀有元素的光茫。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人类文明在这个时代从零开始,会因为地表稀有元素的开采殆尽而延迟成百上千年。青海的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肆意开发,不仅会让当地满目疮痍,更是竭泽而渔。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确的开发和保护青海的矿产资源,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准则。

       

生态科考的故事

四层讲述了青海的科考故事。从建国初期,我们一穷二白,探明国土和寻找资源,科研人员顶着恶略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绘出了详细的地图。后来,我们在物质条件发展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物种和自然环境保护上。到现在,在抓好生态保护的同时,发展可持续发展产业,挖掘在青海的地质和物种变迁的历史成为了新时代生态工作的要点。

实践总结

参观结束,科考队员在博物馆一楼拍摄了合照。

自然资源博物馆一行,科考队宏观系统地了解到了青海省拥有的特殊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认识到了生态保护与生态调研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科考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