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生态岸
躬身科考实践路
生命学院2025河南郑州
生态科考实践行系列报道二
前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荥阳市王村镇的薛村,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作为曾经典型的“城中村”,它的变迁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缩影,更是党的政策精准滴灌、基层党政组织强力引领的生动实践。如今,薛村借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东风,在改造与升级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其焕新的面貌,不仅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与扎实步伐。
薛村
薛村,位于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北,作为郑州城市快速扩张的见证者,薛村曾承载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近年来,随着郑州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薛村及周边区域正经历着大规模的改造与更新,逐步融入现代化城市肌理,其变迁深刻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城乡融合的历程。
聆听薛村答卷
在薛村村委会,科考团受到村支书李志军及干部们的热情接待。座谈会上,村干部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为指引,详细介绍了薛村从 “环境痛点”到“生态亮点” 的蜕变历程以及其作为南水北调穿黄第一村的责任和义务,其核心举措令师生印象深刻。
1
聆听绿色振兴的“薛村答卷”
●
污水革命:全村铺设地下管网,建成 集中式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 100% 收集处理,达标排放或用于农田灌溉,彻底告别“污水横流”。
垃圾清零:推行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 模式,设立智能垃圾回收点,实现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村容整洁度大幅提升。
厕所革命: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同步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改善卫生条件的同时减少面源污染。
水系活化:对村内坑塘沟渠进行 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水生植物净化,恢复水体自净能力,重现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的乡村记忆。
在座谈会上,同学们围绕 “治理成本如何平衡?”、“技术推广难点?”、“生态产业持续性?” 等关键问题与村干部深度交流。这场对话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政策引领、村民参与、科技支撑、产业造血缺一不可,薛村正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
2
黄河采样
●
在参观薛村后,科考团成员聚焦黄河水质健康与生态多样性现状。科考队员们不畏高温酷暑,严格遵循科学规范,沿预设断面精准采集了水体及岸边土壤样本。队员们熟练操作土壤分析仪、GPS定位仪、采样器等设备,在带队老师赵东旭老师和张晋媛辅导员的指导下,详细记录每一处采样点的经纬度、参数及周边环境特征。
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浇不灭队员们眼中对科学探索的专注与执着。“每一份样本都承载着黄河此刻的‘健康密码’,我们必须确保数据真实、过程严谨。
总结与感悟
此次薛村参观调研及黄河生态采样活动不仅是一次严谨的科研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队员们亲历母亲河的壮阔,也目睹了部分区域面临的生态压力,深化了对“黄河宁,天下平”历史重任的理解。
书本上的知识在黄河岸边变得无比鲜活。亲手采集样本、分析数据,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为北理工学子的责任——用科学守护母亲河的健康。
科考团成员感悟
李欣潼
今天参观了薛村,在调研访谈过程中,我了解到薛村将旧厂房改造成民宿,处处体现“产业兴、生态美”的生动注脚。在黄河岸边采样时,浑浊河水裹着泥沙奔涌,却在湿地处渐显清澈。从薛村的蝶变到黄河的治理,我读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生态保护与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共生的答案。此行让我明白,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里。
科考团成员感悟
施以琳
今天跟着薛村李书记和薛主任实地走访,亲眼见到了只在课本上读过的南水北调工程,还听他们详细讲解了村里的文旅发展规划,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最难忘的是跟着书记主任一起采集黄河水土样本,能亲手为保护母亲河生态贡献力量,这样的实践经历特别有意义!
团队成员 | 李欣潼 施以琳 文玉晨 汪琪双 厉余行
排版 | 李欣潼
文案 | 施以琳
摄影 | 文玉晨
指导老师 | 郭惠芝 赵东旭 陈曼
审核 | 常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