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桃李春风,师恩难忘。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特开展“深入学习二十大,芬芳桃李沐春风”系列教师访谈,讲述师之德、学之道。本期走近生命学院优秀青年教师王燕峰,深入了解她在春风化雨中立德树人的故事。
尊师重教 感怀师恩
王燕峰
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重要靶点蛋白的结构功能及靶向药物开发,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第一或共同通讯)在Nature、Nat. Commun.、Biochem Pharmacol.、Front. Immunol.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优青培育项目等,担任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命科学、药理前沿等知名期刊审稿人,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人等。主讲本科生《生命科学基础》、《生物技术制药》,博士生《生物医学分子识别与检测》等课程,连续两次获得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担任求是书院2009班班主任,荣获2021年校级优秀班主任。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早在王燕峰老师对未来还没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时,她便对老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也在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王老师看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学生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她希望可以给予这些学生们一些启发,对他们的成长过程提供一些帮助。同时,王老师认为大学生们不仅年轻,而且富有朝气、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和这样的一群人相处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
生命科学基础是王老师任教生涯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任教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由于部分新生的生物基础相对薄弱,在备课时王老师会提前了解好学生们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储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兼顾不同背景和不同兴趣点的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在授课时,她还会观察学生的表情,接受他们的反馈,以此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王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沟通和耐心,因此课后她还会积极和学生交流、耐心地答疑解惑。
《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王老师提到,在本科教学时,老师除了需要传授丰富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眼界也很重要。因为本科生很多时候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会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所以有时候要对他们做一些相应的引导或是介绍,让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更好地规划未来。
严谨认真 实事求是
王燕峰老师对于科研工作始终保持着热爱,在她看来,从事科研工作在时间上会更加自由,而且可以自主的规划实验内容,而不是被动地工作。王老师认为,科研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科研工作中具备很多的未知性与挑战性,但是她十分投入这个过程并很享受科研取得成果之后所带来的成就感。
王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在科研教学中的一个难忘的故事:“那时实验室一位女生的课题,一开始就特别不顺利,我们一起想了很多办法,然后一步步去解决,往前推动,最后突然有一天她拿到晶体。她见到我之后,就直接抱住我说:‘老师,我拿到晶体了!’当时我有点吓到了,因为她突然直接抱住我,但是同时也能感受到她这份喜悦。我也能够体会到,她发现了做科研的乐趣,通过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最终拿到一点进展,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开心的。”王老师说,她很开心能够见到自己的学生们在科研中取得进步和成果,也很欣慰学生们也可以在实践中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并一起分享科研中的这份喜悦。
换位思考 共同成长
对于师生关系,王燕峰老师倾向于相对比较平等、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当学生们遇到问题时,王老师会一如既往的给予鼓励而不是责备;她说,毕竟大家都还在成长,要允许学生们犯错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去理解学生当下所思所想,换位思考的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帮助学生们解决。
在学生眼中,温柔美丽的王老师是一个特别勤奋努力的人,对待科研严肃认真,她总会循循善诱地帮助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解释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科研上给学生提供引导、培养学生们的科研思维。王老师不仅会在科研知识上尽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会关心同学们的生活,也会陪着学生们一起熬夜,平易近人的像朋友一样和同学们聊天相处。
老师有话说
希望同学们可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立时代之潮头,肩时代之重任。
也希望同学们可以珍惜当下,不负韶华。当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要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祝愿大家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