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 学院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教授做客“天宇生命健康大讲堂”

来源:    编辑:肖雯   审核:周连景   发布日期:2024-04-07

2024年4月2日,学院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做客天宇生命健康大讲堂,开展了以“患者驱动的临床创新转化研究”为主旨的讲座。党委书记周连景、生命学院副院长董磊教授及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吉训明院士通过我国人口老龄化率逐渐递增,脑卒中患病风险高居世界之首,国人颅内动脉硬化狭窄高发且早发于欧美人群等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这使得探究脑卒中在临床治疗上的创新点。

病情识别与救治:国家开展的健康中国中风识别项目、推进中国脑卒中急救地图建设、5G移动卒中急救网络有序构建、改进卒中患者院前和院内急救流程及建立国家远程卒中中心来提高中西部地区卒中的救治水平等,这些创新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均会降低病人得到精准治疗的时间,能够减少病人脑部损伤的体积。

术前常压高浓氧:常压高浓氧(NBO)可提高半暗带的氧分压,拓宽再灌注时间框,同时NBO联合静脉溶栓手术,实现血管得流通,降低病人的梗死体积,改良预后。

术后自体血持续低温局部脑组织灌注保护及肢体远端缺血适应:术后脑内的级联反应,均会对病人的恢复造成阻碍,吉训明院士提出的自体血持续低温局部脑组织灌注保护的设备已逐步成型,能够持续灌注7天且不增加心脏负担,从而使得水肿的脑组织度过危险期,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吉训明院士提出的肢体远端缺血适应可通过神经机制、免疫反应及体液机制三个方面共同促进损伤位置的血管新生,改善血流,促进恢复。

吉训明院士的讲座将临床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将大家引入脑卒中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创新点,同时与老师们的互相讨论中,指出线粒体、靶向药物的递送及脑卒中中的分子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是至关重要。

报告人简介:

吉训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级领军人才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获国家“创先争优奖”。

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健康促进工程和国家百万卒中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在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支持下,在脑动脉和静脉卒中领域进行了系统创新性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神经(Lancet Neurology)和自然(Nature)等期刊,连续五年入选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Brain Circulation、Neuroprotection和Conditioning Medicine杂志主编。获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和吴阶平医学创新奖。